看了这个视频: 2010年美国历史频道首映的《美国:我们的故事》(视频),这是前两集,讲述从欧洲人到北美来探险到美国人对英国人浴血奋战,建立美利坚的故事,感觉相当真实,没看过《建国大业》,凭以前的阅历,这个片子描述的美国建国估计远比不上《建国大业》的建立新中国那么“伟大”,从各自取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来。
这是片中最后一段话:
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that they are endowed by their Creator with certain unalienable Rights, that amoney these are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再转一个网上流传的据说是1943年7月4日《新华日报》的社论:
“每年这一天,世界上每个善良而诚实的人都会感到喜悦和光荣;自从世界上诞生了这个新的国家之后,民主和科学才在自由的新世界里种下了根基。一百六十七年,每天每夜,从地球最黑暗的角落也可以望到自由女神手里的火炬的光芒,它使一切受难的人感到温暖,觉得这世界还有希望”
至此时此刻,就我的阅历和理解,感觉是“捧”美国的人,像上面的社论,把美国歪曲了,就是美国人自己拍的这个片子里,美国人也没那么夸自己,和美国网友接触,感觉他们自己也没有把自己当成,像某些人把他们捧得那样,救世主,他们认为他们是文明的,从某种角度上,这句话也是对的,他们订立规则,提倡信用、协约精神,把那种体力上、肉体上的争斗转移成头脑的争斗上,这些基本上都是对他们自己内部和与他们力量匹敌的对手的,因此他们极大的减少了内耗,减少了人类原始性的残暴,但并没认为救世界万民于水火就是他们的责任,他们远没金正日那伙儿对“解救全人类”热心。而他们看弱者,就像不存在那样,他们抢劫土著人的土地,并谓之美国精神的开拓冒险性,不过,同样是因受压迫而抗争上百年、甚至400多年,在美国的移民经常是反而可以争取到比在母国抗争获得的更多的权利和好的多的命运,可见,要么美国进步比某些国家要快的多,要么是某些国民性比美国的国民性恶劣的多。
就像我们希望北朝鲜人能解脱那种非人的统治,美国普通民众从情感上对其他专制国家估计也是同样的感觉,这是人性,人性有恶也有善。
在片中我看到的是为了自己团体的权利和利益勇敢奋争的一批人,片中还提到他们反抗英国,除了因为英国的税收,还因为英国人不让他们侵犯西部印第安人的保留地。从这点看,就是“狗咬狗”的战争。
不过,美国建立了,不可否认,世界因此文明了不少,我想美国的伟大不是它去把其他国家一个一个解放了,而是美国人自己摆脱了奴役,自己过上了自由、平等、民主的生活,自己一帮人建立了一个法制、民主的秩序,然后,其他人一看,wow,原来人可以这么活,人与人可以这么相处,然后也奋起反抗,争取摆脱了自己已经习惯的携带世世代代的枷锁和奴役,争取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在自己那帮人里也建立法制和民主的秩序。
而美国人,瞧得起的,也就是和他们那样敢于挑战自己的命运,争取自己的权利的人,而不是乞求他们去解救的人。
也难怪有人说,美国人,你越不服气他、越顶撞他,他越高兴。他们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他们。这个世界对于这些冒险家的后代来说,仍然有太多未知,他们很多人仍生活在探险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中,他们大多更需要和他们比肩的伙伴,而不是依人的小鸟。而中国人,有种说法,重乡土,轻国事,很多喜欢安逸的生活,所以,中国男人大多更喜欢柔弱娴淑的女人,就是学历上,也是女本科,要找男硕士,女硕士要找男博士,然后,女博士就晾起来了-- 这应该是以前的潜规则了,现在这种风气应该变淡了吧。
另外,在西方,女人的青春岁月比国内长,记得我大学刚毕业时,和伙伴到羽毛球,就有旁边50岁左右的人评价我们,说,快乐不了几天了,以后结了婚... ... 。等到我研究生毕业,有同事就嘀嘀咕咕,讥讽我们年纪那么大了,还......,我那时还不到30岁啊。在这种氛围下,我自己也感觉应该像个大姐那样,要稳重、老成,可是,也没有什么小朋友需要我照料,我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得到一点小满意还是兴冲冲的,经常忘了自己多大了。
几年后,到了加拿大,除了和出国不久的同胞打交道会感到这种提示外,基本就不用费这份心了。加拿大很多香港人,就是老罗讥讽过的,有人40多岁还说自己是个男孩子的那个香港来的香港人,作邻居的美国人为自己的孩子气骄傲,要一辈子像个孩子,加拿大人相对要稳当些,但也好不到哪里去,我这点孩子气,根本不算事儿。记得《锵锵》聊过这个话题,说巩俐,在好莱坞还是当红女星,还有一位47岁的外国大姐大,人们仍然认为她是魅力女人,而国内的同龄人,估计会被尊为德艺双馨的长者。跑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