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OPEN SOURCE 的 BSD 许可证
下一篇:免翻墙实现Twitter的OAUTH登陆认证,提供代码下载
从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到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自杀
米娅 2010年6月10日 19:12:23

楼主按:看《锵锵》讲人才,说国内奴才管人才的现象,最后读了一篇帖子,对了开头节目就结束了,上网搜了一下,果然深刻。有人拿来和国内另一个故事对比起来,更是说不出的滋味。

本人也是靠考学改变命运,毕业在国内贡献n年,也落下了职业病,回想起来,整个感觉就是把你榨干还觉得你贡献不够。记得我最后一个工作,老板觉得来回家耽误时间,工作紧张时要求住在单位旅馆里,后来,提着行李走出单位大门,看着那水泥的门柱、铁门,有种刑满释放的感觉。

来到加拿大,感觉从“傲立雪中的青松”成了“温室里的花朵”,和人在网上论战,被称为“叛徒”,说国家培养了你,你背叛了国家。国家是作为那片土地和生活的人们,当然是不能背叛的,可是,那批攫取国家财富、鱼肉百姓的权贵,本人实在不愿意辛苦劳作养着他们,还要被他们骑在头上。

转自天涯社区

张磊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创耶鲁管理学院中国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的新闻,一时间在国内石破天惊。中国网友立即对张磊和他创建的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 (高瓴资本管理有限公司) 展开“人肉搜索”。有人极为愤怒:“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甚至调查出他和他的公司在四川地震等事件中并缺乏表现等等。张磊吃里爬外的形象跃然而出。

我们夫妻二人都在耶鲁接受的博士教育。读到这则新闻,心里实在非常复杂。老实说,如果我们有张磊的能力,也许确实会优先考虑给国内捐款。几年前耶鲁就有毕业生在《纽约时报》写文章,说自己就能捐那么几十万,给了耶鲁,不过是往满满一大桶水中加一滴而已,无关紧要。但是,如果同样的钱给了非洲,不知道能救多少条人命。你会怎么选择?

但是,回忆一下我们自己的经历,又对张磊的行为感到理解。二十多年前我们结婚时,妻子在北京是个“黑户口”。她被分到外地,我们不愿意两地分居,索性“黑”了。代价是没有工作,有时还为临时户口操心。后来决定出国,两人一起学英语,考托福。1993年我们正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她接到从耶鲁寄来的一个厚厚信封,打开一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被录取了,两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给支付了,另外给将近一万的生活费,整个三万多美元!有生以来,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钱。

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有这笔钱并不一定能出国。出国要有护照。按当时的规矩,大学毕业服务不够一定年限者,出国必须有海外关系,还必须支付大学的“培养费”,把账还清了以后,就可以扫地出门了。于是,我们全家紧急动员,先找到在台湾的姨妈开证明,然后到街道派出所开证明,记不请跑了多少地方,当然也送了不少礼,其中颇有些差点前功尽弃的惊险关节。最后,把所有积蓄都拿出来,按照国家开出的帐目,把大学四年国家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都还清。再向父母借了些钱买机票,一下子就飞了过去。半年后,我也跟去探亲。我毕业后为国家服务十年,不用缴纳大学的培养费。但是,我去探亲,按规定必须辞职。而这又是一场有惊无险的奋斗,比如找地方存档案、在一堆“不行”、“不办”的声音中绝处逢生等等。我还记得最后办成的那一刻,跑到单位要最后一个文件。窗口一位冷冰冰的小姐把盖好章的一张纸往我面前一仍,甩过来一句话:“你从此和我们没有关系了!”

我到了耶鲁探亲,人家对我这个“家属”则无微不至。比如,我只需缴一点钱就有了医疗保险,白拿了学校图书馆的借书卡,使用健身房等等设施,还能在旁听两门课。总之,除了课松一些外,和正式学生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我正是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被教授看中,什么也没有考就被录取到硕士课程。日后一帆风顺,直到拿了博士,而且六年下来一直拿着全奖。除了正常的奖学金外,学校还给各种钱在夏天让我学英语、学日文,甚至送我到日本学了整整一年。说“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

张磊的经验是什么我不得而知。但是,从中国上大学、工作到耶鲁读书,一个人直接的感受往往确实就是“耶鲁改变了我的一生”。张磊的捐款,在耶鲁从校友中拿到的捐款中只是很小的一笔,在美国并没有太多新闻价值。在中国有新闻价值的,是这一行为所显示的教育模式和中国是多么不同。

第一,美国的名校,特别是常青藤,现在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你要是穷光蛋,学校就把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而且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一定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对你无微不至。特别是本科生,有时让我感到学校活象个惯孩子的父母。比如,大学生是谈恋爱的最佳年龄,中国的大学对待学生的恋爱经常有各种“不准”。美国的学校竭尽全力为此创造条件,甚至在招生中采取倾斜政策,保证男女平衡。一位美国学生告诉我: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心里空落落,大学就要成为学生的第二个家,迅速填补父母在孩子心里留出来的感情真空。如果你在大学里找到自己的配偶,那是学校最高兴不过的。大学所期望的是:你们夫妻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的家庭是在哪里组成的,都会把大学当成自己的家。日后家里有需要,你当然会把大笔的捐款拿出来。当然还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家”读大学。

第二,学校靠校友,对毕业生也就非常恭敬。比如,我们毕业后,学校总把校友刊物免费寄来,系主任每年写信报告系里的情况,学校在我们的居住地区有活动总要通知。耶鲁选校董,也每次都把选票寄来,并且反复通过电子邮件等通信手段督促投票。要知道,校董是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校长就是校董事会任命的。谁进董事会,又要由校友投票决定。2002年著名华裔建筑师林璎当选耶鲁校董,就是受到校友协会的支持。我们夫妇当时虽然博士都还没有毕业,但已经有了硕士学位,以校友的身份投了票。这大概是我们作为外国人在美国行使的唯一一次选举权。所以,我们拿的并不仅仅是一张耶鲁的文凭,而且是一个当家作主的权利。学校要是惹你不高兴,你也可以通过校董事会施加压力。

张磊究竟对中国捐了多少钱,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他给耶鲁捐钱,则不过是人家大学经营模式的日常运转和效率而已。你现在就是给美国名校缴足三万多美元的学费,人家培养你还是赔本的。何况许多学生是人家倒贴钱请来的。这么赔钱培养学生怎么赔得起?人家学校牛就牛在这里:我们的教育能够保证你成功,而且保证你成功之后会认识到是我们的教育改变了你的一生,最后你会捐钱来感恩。如果你毕业后收入低、欠的教育贷款还不起怎么办?许多名校(特别是法学院等)的作法是:全免!理由大致有两条:第一,在我们这么优异的地方毕业后,你放弃高薪而从事低薪的公益事业,那就算我们学校为社会作贡献了。第二,如果你真没有技能拿到高薪工作,那一定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对你说“对不起”还来不及,怎么会追着向你要钱呢?

张磊的行为,应该促使中国的高校好好想一想。我们要是一天到晚和学生算培养费、惩罚不能按期还贷的学生,怎么指望学生象张磊对耶鲁一样对待自己的母校?   


是谁逼死了上海海事大学研一女生杨元元?
2楼 2010年6月10日 19:16:48 米娅

转自 天涯社区

  贫困而上进的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研一女生杨元元之死,是一个悲剧,每个人都很痛惜。是什么逼死她的?
  
  1.元元的母亲。1979年元元出生,我们假定她25岁生孩子,那她就是1954年生人。元元1998年至2002年在武大上学,我们不知道她是哪一年去武大和元元住在一起的,换句话说,她是在44岁至48岁这个阶段和元元住在一起的。元元说她母亲是国营404厂的,好歹是个央企,是提前内退了,还是怎么了?单位总有个说法吧,总有一笔钱吧,总有退休金或一次性买断工龄款吧。她好歹是个知青,至少有小学毕业吧,说不定还是初中毕业甚至高中毕业呢,去做做保姆、保洁员、摆个小摊夜市什么的,有何不可?!就算是2009年元元来沪读研,她也才55岁,在上海的大街上看看,有多少55岁以上的老人在艰难谋食?在农村看看,有多少70多岁的老人也在艰难谋食?
  
  2.元元的弟弟。穷人读书改变命运没错,你考虑过你的责任吗?武大本科毕业学历很低吗?如果单论干事创业,本科足矣,多一点都浪费。九大常委,除家宝外,学历都是本科吧,有的甚至第一学历比本科还低;国内那么多企业家,除开后来念的MBA、EMAB之类,第一学历都是些什么学历?你在改变命运时,想过姐姐的苦吗?!她为你们这个家付出了多少?!所谓的孝道、爱家人,让她背上了多么沉重的精神负担和物质负担?!永远别忘了,道理有大道理小道理之分,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
  
  3.武大。扣压元元的两证长达5年。我想,这应该是元元第一份工作没找好,以至工作一直不太顺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4.教育制度。元元的工作简历,毕业头两年是在一个英语培训机构当老师(而她的专业是经济学),第三年卖保险,第四到七年打零工。我老家就是武汉的,我想不到,以武大的声望,元元在汉的就业之路会如此辛酸。我想,除了她自身素质的问题外,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教育制度本身。
  
  5.社会的冷漠,阶层流动的艰难,小人物(指海大后勤人员)的苛刻(她们本身也是被侮辱与损害的群体),精英的傲慢(没钱别来读书(特指研究生以上教育),话糙理不糙)。
  
  6.元元自己。傻瓜,你太善良,所以,你背负了太多责任;你太倔强,所以,你再苦也死扛;你太幼稚,所以,你选择跨专业脱产带母亲读研;你太自强,7年的美好时光过去了,在看到曙光时,你迫不急待地要抓住;你命太苦,生命里竟然没有一个男人为你分担丝毫,无论是父亲、男友(老公)、弟弟。我虚长你2岁,农民的儿子,03年至06年读研。我不客气地对你说,你读研的选择90%是错的。就算你这次没自杀,2012年那一关你也不一定撑得过。我毕业时,找工作走遍了半个中国,考了无数次考试,多次站在绿皮“民工”列车上冻得瑟瑟发抖,才勉强求得一口饭。你想,你毕业时30有3,无职称,未婚,女,本硕专业不一致,找工作该有多难。首先,高校这条路死了,高校要人,研究生能超过30岁吗?博士能超过35岁吗?何况你的本硕专业还不一致,女,未婚。除了高校,就是考公务员了,千军万马,难呀。还有,去公司,根据你本科毕业后7年的表现,这条路也不见得平坦。再者,法学专业,大约要通过司考吧。没通过司考,就业机会都没有。
  
  傻瓜,你再坚持一段时间,也许可能出现转机呀。比如,嫁给学校一位老教授的儿子,或者找一个学校的单身男教师,这样都可以留校。不少小妙龄女大学生、中龄或大龄女研究生就是走的这条路。当然,也条路只是可遇不可求。总之,你读研的选择有点轻率。
  
  我只同情元元,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幸福。对她的母亲和弟弟以及其他亲人,保持蔑视的权力。
  
  想对家属说两句话:(1)元元已经过世半个月了,火化吧。再挟尸跟学校谈,实无意义。在某种意义上,元元是解脱了。(2)学校赔的钱,除开丧事费用外,以元元的名义,在合适的地方设个纪念性质的奖学金吧。这是对她最好的纪念,纪念她善良而软弱的灵魂,纪念她倔强而不幸的命运。
  
  每个人,都会从元元的故事里收获点什么。
  
  
  注:材料来源。
  1.《东方早报》,“海事大学女研究生杨元元自杀调查”。http://sh.xinmin.cn/tufa/2009/12/10/3059102.html
  2.天涯热贴内容。
  
  附:两点意见。
  1.搞地域争论的人真没意思。
  2.弱势群体“守护神”也真没意思。强者不是天使,弱者也决非天使;强者没有“原罪”,弱者也没有道德优先权。
 

第1页 共1页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