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他是谁?
下一篇:想网购一条裤子
历史如镜:朱元璋立下“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
留个爪印儿 2010年5月23日 23:55:28

读了下面这一段,感到震撼,又深感痛心。

  由此我想到了明朝的海禁政策,在今天看来,分明就是中国人对国际贸易技术的野蛮抵制,但在当时当地,朝廷的理由,却是国家安全。明朝初年,朱元璋立下“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中途,“海禁”政策一度放松,使得郑和有机会率领豪迈的船队远渡西洋,不过有意思的是,郑和一路西行,却没有任何国际贸易行为,朝廷耗资巨大,只是为了展示国家形象。事实上,朱氏明朝并非完全不了解贸易的重要性,但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在对外贸易问题上,采取了一种名为“怀柔远人”的策略,即允许一部分国家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中外贸易。这意味着,在国内,所有试图进行国际贸易的中国人,统统被视为有罪。为此,朝廷甚至放弃舟山等沿海岛县,用武力强迫沿海居民内迁。一份叫做“通番禁令”的文件不断被重申,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颁布“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等严刑峻法,又在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地区修筑海防工事,建立严密的“巡检”制度。一直到明朝末年,这些闭关锁国的措施,还被视为基本国策,老百姓不得越雷池半步。
 
  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这里。与其认为明朝海禁是为了阻止外国人的对华贸易,不如说是为了封杀中国人自己的国际贸易行为。历史书上似乎已成定论的“抗倭”战争,表面上属于保家卫国的民族之战,实际上却很有可能只是朝廷动用军队赶杀一群生意人。如此,横跨明朝历史几百年的海禁政策,最终没有确保朱氏朝廷千秋万代,它不过是中国历史的又一次兴衰更替,是中国人画地为牢的又一个笑柄。这样愚蠢的政策惟一的历史意义,就是让中国人与国际贸易这种新兴的经济技术擦肩而过,使得中国人直到今天,仍然对国际贸易的规则与模型瞎子摸象,一知半解。

摘自: 苏小和:再也不能与新技术失之交臂 

袁腾飞说清朝:戚继光抗倭

  

2楼 2010年5月24日 13:38:06 coolder.com
西方的文艺复兴基本是在我们的明朝那个时期发起知道完成的,之后,欧洲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走进了资本主义社会,难怪从朱元璋开始推行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了,自此中国和西方的距离越拉越大。   
第1页 共1页
相关链接